
本文转自:济南日报
□王琦
黎青 作
2021年7月,“双减”政策正式出台。4年后的当下,有的地方超前学习风气依旧浓烈。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,不少家长担心孩子“输在起跑线上”,大搞超前学习,小学生忙着上初中课程,有的甚至提前学完初二重点课程,孩子们过早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。 (11月10日新华社)
“小学没毕业,初二重点课程学完了”,这看似荒诞的现象,却在“双减”政策出台4年后的今天真实上演。这种超前学习之风,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,也对教育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,亟待各方共同发力,为其踩下刹车。
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如同无形的枷锁,紧紧束缚着家长们。在这场教育“军备竞赛”中,家长们虽心疼孩子,却又不甘落后。他们生怕孩子因未补课而在竞争中“败下阵来”,于是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,让孩子提前学习。这种“囚徒困境”的形成,一方面源于家长对教育竞争的焦虑,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家长们担心孩子未来升学失利;另一方面,社会上一些舆论和培训机构的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部分培训机构为招生而夸大超前学习效果,营造出“不超前学习就会落后”的紧张氛围,让家长们更加坚定地“豪掷千金”。
超前学习看似能为孩子争取到所谓的优势,实则暗藏诸多危害。从短期来看,孩子或许能在成绩上表现出色,从长远考虑,却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造成损害。过早接触超出认知水平的知识,一些孩子会因理解能力不够而产生挫败感,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。同时,超前学习还会损害孩子的专注力,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再专心听讲,影响未来的学习和成长。此外,超前学习使得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就背负了沉重的课业负担,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快乐时光,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。
为“超前教育”踩刹车,需要政府、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。政府应继续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,严格规范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;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对违规开展超前学习培训的机构进行关停整顿,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,起到震慑作用。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,让教学提质增效。一方面,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,打造优质高效课堂,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,落实核心素养;另一方面,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“零起点”教学,坚决杜绝超前教学,并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评估,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。
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更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,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,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,而非仅仅聚焦于学习成绩。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,让他们在玩耍和探索中培养兴趣和创造力。
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而非短期的冲刺赛。莫让“超前学习”透支孩子的未来,现在要做的是,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、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,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和成长,真正享受快乐的童年。
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