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咸阳日报
郝璞和学生交谈,询问学校生活。
本报记者 周思文 文/图
11月10日,咸阳彩虹学校文兴校区教学楼前的银杏叶被阳光镀上一层暖黄。初见校长郝璞时,他正弯腰捡起学生掉落的纸屑,转身时恰好遇上几个晨读的孩子,他轻声叮嘱:“注意保暖,早读也要保护嗓子。”
这份温和与细致,融入他二十余载教育生涯的日常中——以初心为炬,以实干为径,在教学与管理的沃土上默默耕耘。
郝璞与彩虹学校的缘分,始于他的学生时代。“当年在彩虹中学求学时,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关怀,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温度。”大学毕业后,他毅然回到母校,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,逐步成长为高级教师、校区执行校长,斩获“陕西省教学能手”“咸阳市劳动模范”等多项荣誉。
“教育是用行动影响行动,用心灵触动心灵的事业。”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,而“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”,则是他踏上讲台第一天便铭刻于心的信念。
担任班主任的16年,郝璞的教育理念逐渐成型。初任班主任时,面对性格迥异、成长背景复杂的学生,经验尚浅的他也曾遭遇瓶颈。但学生小肖(化名)的转变,让他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领悟。那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厌学的男孩,却在班级大扫除中展现出超强的组织能力。
班委改选时,他鼓励小肖竞选劳动委员,并共同制定班级卫生管理细则。小肖的责任心让班级卫生评比连续夺冠。同时,他安排同学与小肖结成“学业伙伴”,从基础科目补起。
“教育不是筛选,而是唤醒。”郝璞感慨道,“教师要做的是拨开问题的迷雾,找到每个孩子的潜能,为他们搭建适合的成长阶梯。”
担任学校科研处主任期间,郝璞直面青年教师“怕科研、怕赛课”的困境,用创新举措激活教研活力。从发起“课堂教学中的困惑”征集,到改革赛教课为“课例研讨”,再到建立成果转化与激励制度……这些举措让学校教研风气焕然一新,众多青年教师成长为市区级教学能手。
多岗位的历练让郝璞的管理更具温度与深度。从科研处主任到办公室主任,系统化思维与统筹协调能力的积累,让他在文兴校区校长的岗位上得心应手。
作为新建校区,文兴校区的核心工作是“稳步启程、夯实基础、培育特色、擦亮品牌”。他推出课程创新,构建“国家基础课程+校本课程”的多元化体系,开设AI人工智能、啦啦操、书法等十余门校本课程;实施“青蓝工程”,通过师徒结对与青年教师恳谈会,助力教师成长;成立家长学校,开设亲子沟通、青春期心理等课程,搭建家校共育桥梁。
在校区管理中,郝璞最牵挂的,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“中间生”。
上任之初,他通过“校长信箱”、随机访谈和学生校园行为数据统计发现,校区大部分的“中间生”纪律良好、成绩中等,既不冒尖也不惹事,常常成为教师视野中的“背景板”。
“有个女生在信里说,‘老师从来不会主动叫我回答问题,我好像不存在一样’,看到这句话,我特别心疼。”郝璞深知,这并非教师责任心的问题,而是学校育人体系缺乏对每一个学生关注的制度性保障。为此,他大力倡导并推行“学生成长全员导师制”,从机制上确保教育资源普惠每一位学生。这不仅让更多学生感到“被看见”,更让“人人育人、时时育人、事事育人、处处育人”的彩虹教育理念真正落地。
二十余载春秋流转,从讲台到管理岗位,郝璞的身份在变,但“让每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发光”的初心从未改变。在彩虹文兴学校的新征程上,这位始终怀揣热爱的教育者,正以实干精神勾勒发展蓝图,用温暖与智慧浇灌更多桃李。
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